(相关资料图)
5月28日,田阳区头塘镇百沙村稻田里的禾苗绿油油一片,长势喜人。□记者 覃蔚峰 摄
近日,走进田东县林逢镇林逢村东往屯,一块块碧绿的稻田映入眼帘,一株株禾苗郁郁葱葱,田间地头处处生机盎然。望着长势良好的禾苗,种粮大户韦金道信心满满地说:“预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。”
作为林逢村东往屯的种粮能手、产粮大户,韦金道家今年的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00多亩。近十多年来,她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水稻,采取“早稻——秋冬菜”的水旱轮作模式,经济效益可观,全年“稻——菜”亩产值达万元以上。像韦金道这样的种粮大户在我市并不少见。近年来,我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任,以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为根本,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,改造提升基本农田质量,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,粮食产能不断提升,群众“米袋子”保障有力。2022年,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88.33万亩、产量113.32万吨,粮食播种面积、产量实现“只增不减”,牢牢端住了手中的饭碗。2023年,自治区下达我市任务为粮食播种面积388.45万亩,总产量113.35万吨。截至5月8日,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7.95万亩,占总任务的43.2%。
高标准建设让“粮田”变“良田”在田东县平马镇百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,一块块平整的农田整齐排列,宽大的机耕路直通向农田中心。“项目建设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、耕作不便、土地撂荒等问题,机械化操作更加便利,也降低了劳动用工成本。”田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,该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。近年来,田东县通过实施“旱改水”工程改造,建成“路相连、灌排结合、旱涝保收”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14.6万亩,路、渠、管通达率99%,灌溉率96%,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。2022年,该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6.32万亩,产量达11.97万吨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稳步提高。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百色其他地方卓有成效。2021年以来,全市累计新增建设49.1万亩,其中2021年立项实施面积23.92万亩已完工;2022年立项项目实施面积25.18万亩,总体完成进度95%,右江区、平果市、德保县、凌云县已完工。2022年,德保县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2.55万亩,保障了农田基本灌溉,大大提升了耕地质量,确保了粮食稳产增收。为了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,近年来,我市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、“旱改水”工程建设以及撂荒地和非粮化治理,不断加大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为全市粮食生产保驾护航。目前,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3.8万亩,开展“旱改水”工程建设8.39万亩,新增水田面积6.95万亩;全市共治理“非粮化”耕地3.2万亩,有效遏制“非粮化”增量,实现“非粮化”增量为零。如今,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、“旱改水”工程等建设项目的陆续实施,我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,粮食种植面积、种植水平不断提升,耕地数量及质量得到优化,综合效益也在逐年增加。2022年,水稻单产比2019年提高了18.2公斤,水稻单产增幅达4.8%。
科技赋能粮食稳产增产“我家的粮食种植面积有360亩,去年产量大概有160吨,选种的香米品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。”林逢村东养屯种粮大户韦宝周介绍,通过选育优良品种,他家的粮食种植实现了增产增收。香米种植是田东县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。为提高粮食产量,田东县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农户多年种植经验,指导农户因地制宜选用生育期适宜的高产、优质、多抗的品种,科学规划好早、晚两季品种成熟期搭配,助力群众实现全年增产丰收。为了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近年来,我市大力开展高产攻关,通过建立高产示范片,示范推广良种良法,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,带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。2022年,全市累计打造高产示范片15.06万亩,其中水稻高产示范4.2万亩,平果、田东、靖西、西林等县(市)实地测产水稻单产508公斤以上,各县(市、区)实现水稻、玉米平均单产较上年提升2%,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。建设“良田”,发展“良种”,推广“良技”,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,我市不断筑牢粮食稳产基础。2023年,我市继续结合良种良法推广工作,在全市开展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示范创建。截至目前,全市大力推广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.8%,推广玉米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6.2%。为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率,我市大力推广山地小型农机,当前全市春季粮食生产机械化率68.4%。科技赋能还体现在应对旱涝和病虫害等工作方面。近年来,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对稳粮保供、减损增效的重要作用,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,强化粮食作物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监测预报服务。2022年,面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,通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、“两增两减”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等,全面护航粮食生产。为应对春季气象干旱,2023年,我市通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程,全市累计开展人工增雨121次,有效减少了春旱对农耕的影响。
新型种植模式提高种粮效益近日,在靖西市武平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地里,一排排玉米和大豆长势喜人,再过一个多月就可成熟上市。2022年,该镇在全镇范围内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,完成种植面积559.3亩,农户不仅收获了玉米,还多收一季大豆,实现一块土地两份收入。今年,武平镇又继续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。间套种是我市新型种植模式的一个探索。近年来,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和生产效益,我市大力发展间套种扩大耕地复种指数并取得良好效果。2022年,全市推进落实幼龄果树、甘蔗套种粮食,玉米套种大豆、红薯等19.93万亩,凌云、德保、乐业等山区县乡,利用林(果)园地幼林空间,大力发展间种套种粮食增加种粮面积。2023年,我市持续发展玉米间种大豆或红薯、果园间套种玉米或大豆等间套种模式扩面积增产量。截至目前,全市完成玉米间种大豆9.3万亩(含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.19万亩)、间种红薯2.8万亩,果园间种大豆3.22万亩,幼林间种玉米0.76万亩、间种大豆0.15万亩,山地种植旱稻0.13万亩,桑园间种大豆1.21万亩。品牌是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。近年来,我市还通过加强品牌打造提高种粮效益,例如,西林县注册“坝盆冷水米”粮食特色品牌,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产品,通过电商实现订单生产,2022年全县种植面积达4100亩,平均亩产600公斤,公司以2.8元/公斤收购,产值达688.80万元,2023年该品牌水稻面积已增至6000亩。隆林着力打造“九十九保高山大米”“隆林高山贡香米”“金秋紫米”等优质稻品牌,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。